国产A∨在线视频|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|动精品动漫专区3d在线看|一本视频在线中文字幕一区二

<noscript id="to9hv"></noscript>

<track id="to9hv"><tbody id="to9hv"></tbody></track>
當前位置> 常山生活網 > 科技 >

頭條 暴跌前美股CEO“離職率”創(chuàng)新高,他們提前

來源:常山信息港 發(fā)表時間:2020-03-06 13:34

  詳細信息如下: 文|阿爾法工場李闖2月28日,“標普500指數5天暴跌12%”的歷史最快下跌,被認為是向全球投資者敲響“經濟將陷入衰退,熊市開始到來”的警鐘。

(圖:被個人/機構投資者熱轉的“月度CEO離職數”)

  美東時間3月3日早晨,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OMC)發(fā)布了降息50個基點的決定,以應對當前的COVID-19(新冠狀病毒)疫情蔓延對經濟可能造成的沖擊。上一次美聯儲做出如此動作,還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。

  自2009年666點的低位到2020年3393點的歷史最高位,美股(S&P500)這輪“5倍牛市”已經走過了11年。

  這11年中,特別是近兩年,無數唱空美股的投資者均鎩羽而歸。最終的導火索顯然事前誰也預料不到的。

  伴隨美股的這次深度回調,一種說法也開始廣為人知:

  “美股這一輪超長牛市,背后最大的推手不是川普減稅,不是企業(yè)盈利的增加,而是管理層們?yōu)E用的回購。從2019年開始,美國上市公司迎來了CEO離職潮,在今年1月份數據更是創(chuàng)下了歷史新高。這些CEO撈足了吃飽了,知道風暴要來了,就留下爛攤子走人了。”

(圖:被個人/機構投資者熱轉的“月度CEO離職數”)

  那么,這輪美股牛市,是CEO們用回購吹起來的一個泡沫嗎?然后,眼看股市行將崩盤,CEO們選擇了提早離場?

  我們想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來回答上述疑問:

  為什么CEO使用“股票回購”?

  股票回購真的是“泡沫”的罪魁禍首嗎?

  CEO們真的知道什么“內幕”嗎?

  “CEO離職數”能不能用來預測股市見頂?

  為什么CEO使用“股票回購”?

  企業(yè)的首要目的,毫無疑問是為其股東創(chuàng)造利潤。而管理層的目標,即使是出于自己的利益(更高的薪酬,自己手上更值錢的股票),也同樣是提高股東的回報率。通過回購去減少市場上流通的本公司股票,每股盈利(EPS)提高了。

  EPS的提高對CEO有什么好處?

  首先,他們的薪酬會跟公司的盈利性掛鉤,公司的財務數據越好看,CEO的年薪越高。

  其次,大多數CEO都是公司股份的長期持有者,也傾向于通過股票回購來得到投資回報,而不是現金分紅。

  為什么?一是可以將手里的股票部分變現,二是剩下的股票價格也會隨之增高?,F金分紅被視為“普通收入”來征稅,但賣掉股票賺的錢是“資本利得”。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比較大。

 ?。ā耙话闶杖搿倍惵剩ㄋ{色)和“資本利得”稅率(黃色)在不同的年收入水平下的對比)

  上圖顯示,兩種不同類別的稅率相差10%以上。更進一步,假如CEO持有某只股票超過一年,那么“資本利得”將被視為“長期資本利得”,稅率會降到20%。退休以后,這個稅率還會更低。

  所以,股票回購的最終受益者,除了CEO本人外,公司股東、機構投資者都會受益。另外,普通員工從股權激勵中也能受益。

  股票回購真的是“泡沫”的罪魁禍首嗎?

  其實,不僅股票回購沒有在這輪美股牛市中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,連減稅和公司盈利性也不是推高估值水平的決定性因素。

  數據顯示,標普500指數的股票回購水平,從2018年7月(平均每周)的1000億美金,已經下降到了2020年1月的100億美金。同時期標普指數上漲了14%。

  我們認為,這輪美股超長牛市的最大推手,應該被動型股票基金,特別是指數基金。

  在2019年8月,美國被動型股票基金的資產管理規(guī)模首次超越了主動基金,達到了42000億美金(主動型41000億)。投資于大盤股的被動型股票基金更是占到所有美股股票基金的33%。

  下面一組數據說明了過去10年間,兩種類型基金的資金凈流入/出,黃色為被動型(流入),藍色為主動型(流出)。

  為什么這些被動型股票基金(如ETF)會推高指數?假如有A(主動型)、B(被動型)兩只基金都持有一家叫XYZ公司的股票。當XYZ股價上漲時,A基金會賣掉其投資組合中的一部分XYZ股票,以保證對XYZ的持倉比例保持一定比例:一是為了避免持有過多的高估值股票,二是變現分紅;

  相反,B基金在XYZ上漲時會買入更多的XYZ股票,以保證對XYZ的持倉比例和XYZ市值占整個股市市值的比例保持一致。

  結果就是,當那些高估值的股票仍然有源源不斷的買盤的時候,市場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那個定價是“合理”的,從而推高了整體股市價格水平。

  CEO們真的知道什么“內幕”嗎?

  想要“割韭菜“,自然要看看“韭菜”在誰手上。與A股80%以上的玩家都是散戶不同,美股的機構投資者擁有78%羅素3000(寬基指數)公司的總市值,80%的標普500公司的總市值。以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為例:

  想要從這些無論是智力、經驗(高盛于1861年創(chuàng)立)、資源(政界的金主,關系網錯綜復雜)、信息等方面上與CEO在一個水平(有時甚至高于)的投資者手上割韭菜?不太可能。

  如果CEO離職率高是因為預感到美股要暴跌,從以下數據來看,似乎COO才是知道得最多的人?

(離職率。COO淺紫色,CFO淺綠色,CEO藍色。)(離職率。COO淺紫色,CFO淺綠色,CEO藍色。)

  同時,在對比了一份來自PwC的研究和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關于離職率的圖表后我們可以發(fā)現:

  過去20年間,CEO(上圖)與普通雇員(下圖)的離職率的趨勢是高度相似的。也就是說CEO的離職與他們掌握信息的相對多少并沒有關系(考慮到高管相對普通員工確實存在信息不對稱)。

  在此時離職,真的很反常嗎?

  在索引了大量的數據和調查資料后,我們發(fā)現美股CEO離職數在近兩年增長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一點:社會結構變了,商業(yè)環(huán)境不一樣了,并且那些離職的CEO都已經在60歲左右,接近退休年齡。

  2019年退休的CEO中有20%來自政府/非營利組織,其次是科技公司(這個板塊變化很快),再其次是金融(來自金融的CEO退休年紀也更大)。

  許多組織不再設置COO職位,組織扁平化,商業(yè)競爭更加激烈,如今的CEO承擔了更多壓力,傾向于早點退休。

  社會公眾輿論對領導人們有更嚴格的要求,任何的不端行為(職場騷擾,歧視等等)都會使得CEO面臨被開除的境地(比如麥當勞前CEO Steve Easterbrook,以及才發(fā)生的美國錄音學院(Recording Academy,格萊美獎主辦方)CEO被開除)。

  “CEO離職數”能不能用來預測股市見頂?

  答案是不能。當我們把離職數按月細分之后,我們就發(fā)現了有意思的事情:在過去的12年中,每年的1月份都是CEO離職高峰(也就是文章最開頭的那張熱門圖片所顯示的現象)。

  由于近兩年的經濟一直比較動蕩,CEO離職數是處于“穩(wěn)定”的上升趨勢的。

  所以,我把文章開頭的那張圖片再發(fā)一次,你可以仔細觀察到,在“基數”相對較大的情況下,再選一個“正常的離群值”(1月份),最后給坐標軸“動點手腳”(觀測區(qū)間被放大了,0-50并沒有在Y軸上體現出來),自然會給人一種有反?,F象發(fā)生的錯覺——以為CEO“預知”到了股市的暴跌而倉皇出逃了。

  此外,1月,7月,8月會出現CEO離職季的可能解釋是,它們是跟隨在大部分美國公司發(fā)布年報(12月底)/半年報(6月底)后緊接的月份。

  在歷史上,使用一些“神奇指標”來預測股市“牛熊”的例子并不少見。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“超級碗指標”(Super Bowel Indicator):超級碗指標認為,股市在某一年的表現可以根據當年超級碗的結果來預測。其它的類似指標還有“超短裙經濟指標”、“口紅經濟指標”……

  總結一下:

  為什么CEO使用“股票回購”?

  為股東提供更好的投資回報,即使他們也是受益者之一。

  股票回購真的是“泡沫”的罪魁禍首嗎?

  被動型投資基金引發(fā)的“定價錯覺”可能才是更大的推手。

  CEO們真的知道什么“內幕”嗎?

  沒有證據能證明他們有極大的“信息優(yōu)勢”。

  在此時離職,真的很反常嗎?

  離職率增高只是商業(yè)環(huán)境變化的副產物而已。

  “CEO離職數”到底能不能用來預測股市?

  沒有“神奇指標”。巴菲特回收現金倒是算一個模糊指標。

本文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

返回頂部

2010-2019 常山信息港 www.ycrjgc.comCo.,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

鄭重聲明:網站資源摘自互聯網,如有侵權,麻煩通知刪除,謝謝!聯系方式:vvv6666iii@gmail.com